米乐m6官方网站截至7月15日,全国已经有吉林、湖北、河南等12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养老金调整方案,人均涨幅为3.8%,这也是养老金连续上涨的第19年。
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,我国的养老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,并向着保证公平、满足人民需求去不断努力。
如今的中国人,能够切身感受到国家强大带来的红利,那么在以封建皇权为中心的中国古代,人们又是否有养老金,或者养老制度呢?待遇和现在相比又怎样?
《孔子家语》中曾写道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《孟子》中也说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
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,“孝道”文化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,同时,因为秉持着“以孝治天下”的治国理念,养老问题也被各个朝代所重视。
早在两周时期,在礼制的影响下,国家不仅对“老人”的概念进行了规范,还对如何照养老人还做了详细全面的要求。
《礼记》上记载有:“六十曰耆(qí),指使;七十曰老,而传;八十九十曰耄(mào)七年曰悼,悼与耄,虽有罪,不加刑焉。”
“耆”的意思就是老,根据这段话的描述,先秦时期,一个人到了60岁,便是老人了,就可以开始指使孩子们去办事情。
到了70岁,身体更加不好,就可以开始安排后事了,80、90岁被称为耄耋之年,7岁的孩子称为悼,80岁以上的老人和7岁以下的孩子犯罪M6米乐APP,可以不用受到处罚。
从这样的内容可以看出,在周朝,不仅拥有和今天类似的“未成年人保”,还多了一项“高龄老人保”。
西周也最早提出了“国家养老”的想法,《礼记·王制》中记载:“五十养于乡,六十养于国,七十养于学,达于诸侯。”
政府将养老的任务垂直分配,不同年龄的老人被安排给不同的机构,从地方到国家,都有属于自己的照养群体。
作为赡养老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,“口体之奉”决定着老人日常的生活质量,《礼记》中对各个年龄段老人的饮食也做出了指导:
意思是,从五十岁开始,就可以改变饮食,吃与壮年人不同的细粮;六十岁可以享用储备的肉食;七十岁可以拥有两份食物,八十岁可以经常吃到珍贵的食物,九十岁时,可以在自己的房屋里接受喂食,并且在出行时也要准备食物。
只要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,就可以有一个人不用应征参军或者服徭役,需要赡养90岁老人的家庭,全家免去征召。
汉朝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,在经济、、文化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对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从汉朝的选官制度——“察举制”就能看出,当时国家对于赡养父母无比重视,并且在“家庭养老”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。
“察举制”最有特点的一方面就是“举孝廉入仕”,指的是,各郡每年按照规定,寻找考察当地的大孝子,和行事廉洁正直的人,最后向朝廷推举孝、廉各一名。
这成为了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,虽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垄断,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严格的考核和审查,确实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品德高尚、才能出类拔萃的政府官员。
并且在选取官员的同时,又向社会传达了较为正向的风气,对民众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——如果想出人头地,那就必须要孝敬父母。
为了维护察举制,保证孝顺落到实处,在汉朝,如果对父母长辈不尊敬,不赡养老人,不仅丧失了入仕的可能,甚至还会被治罪,一辈子抬不起头。
又因为受到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,古代人们的寿命一般不会太长,所以汉朝将老年人的标准提前到了56岁,到了这个年龄后,就可以免去自己需要缴的人头税。
每年朝廷还会给老年人免费发放食物,之后又专门出台了《王杖诏令册》,以法条规定了老年人的权益和保障。
之所以叫“王杖”诏令册,是因为汉朝为了更加的让老年人受到重视,由朝廷专门赐予老年人一种叫做“鸠杖”的拐杖,以示身份。
以上是针对民间所有老年人群体做出的规定,那么对于在政府任职的官员,汉朝还会有“退休金”的照顾。
按照标准,汉朝上大夫品级以上的官员,告老还乡后可以每个月领取“一百斛”的粮食。按照今天的度量换算,就是整整4000斤!
在2021年底,国家出台了“十四五”其间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通知,其中对养老机构,护理床位的数量有了明确的要求。
养老院对忙于工作的家庭来说,很大程度的缓解了照顾老年人的压力,并且在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现实情况下,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大势所趋。
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,早在南北朝时期,就已经出现了由国家兴建的养老机构,用来接收无人照养的老人。
公元521年,梁武帝萧衍下诏:“对凡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老人和孤儿,当地的政府部门都要找地方收养起来。”
虽然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“扎心”,但出发点和功能却无比温暖,梁武帝要求:“孤幼有归,华发不匮。若终年命,厚加料理。”
不仅要让孤儿有家,让头发花白的老人衣食无忧,还要将他们供养到生命的终点,并且料理后事。在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福利机构,与当时佛教的盛行脱不开干系。
正巧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,而“孤独园”也是佛教当中的一个故事,传说在波斯,有一位善良的富豪看上了王子的私人园林,想买下来供自己平时救济的老人居住。
但是王子舍不得,就刁难富豪,如果富豪能用黄金铺满这座园林,他就同意出售。没想到富豪真的到处借钱,变卖家产,用象群拉着无数的黄金铺满了地面。
富豪得到这座园林后,就马上把老人接到这里,并且邀请佛陀前来讲经,自己也为这座园林命名为“给孤独园”,意思是这片园林欢迎所有无家可归的人到来。
除了“养老院”,在南北朝时期,还出现了一种名为“六疾馆”的机构,同样也是官方所设立,主要进行医疗服务,对于无力承担医药费的平民提供免费救助。
隋朝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,却依旧对养老问题做出了行动,隋文帝称帝后不久,就发动天下学者研究《孝经》,并且安排人进行释义。
将“不孝”列入“十恶”之中,不孝顺的人要受到严厉的打击,而对于名满天下的大孝子,隋文帝毫不吝惜奖赏,并且给予名位。
隋朝通过详细的立法,推动了古代养老制度走向体系化。在唐朝登上历史舞台之后,对前朝的各种养老制度进行总结归纳,并有了新的突破。
唐朝的养老制度与之前的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“赐杖”、“免税”、“赏粮”等等。但又一种叫做“补给侍丁”的制度,是唐朝时期出现的。
这种制度类似现在社会上的护工和保姆,只不过唐朝的是政府免费安排,对于八十岁的老人,提供一位保姆;九十岁安排两位;百岁开始是三位,到了公元737年,增长到了5名。
在唐朝还出现了一种“色养”的说法,就是对于父母长辈要言听计从,不能让父母感到不开心,不能朝父母甩脸色。
双亲都在世的情况下,如果子孙疏离父母,远走他乡,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,依照《唐律》,要被关押三年。
到了宋朝,领导阶级改善了前朝不定期发放补贴的弊病,每年都会在三月份统计鳏寡孤独的名录,进行实时的更新,然后按季,在固定的时间发放财务和粮食。
“养老院”也是到了宋朝才真正的兴盛起来,宋朝时期出现了如“福田院”、“居养院”、“养济院”等一大批公办的养老院。
并且准入的年龄也进行了下调,五六十岁的老人就能够受到照养。同时,老人不仅可以进到公办的养老机构,还能够进入私人所办的养老院。
根据记载,在宋金对峙时期,有一位名叫刘厢使的人,居住在金国一方,他散尽家财,遣散了所有的家仆,建起了一所“孤老院”,用来接收因为战乱,从而无家可归的老人。
之后的元明清也继承之前的制度,将“养济院”的设置变得更加规范和全面,明朝时期,朱元璋还两次颁布诏书,对孤苦的老人进行终身的养老服务。
清朝则是以“赐食”为主,相对来说,形式化和意图比较明显,乾隆年间曾多次在紫禁城举办“千叟宴”,美其名曰邀请全国的高寿老人吃大餐。
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,可以看出,从古至今,养老问题都是治理国家的过程中,必然要考虑的一项基本问题。
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具体措施上,“孝”的影子都无处不在,儒家思想中“以孝治国”的浸润,也为养老政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。
因为是在封建时期,中国古代的养老政策,必然会有礼教压抑人性的一面,也难免会有“只听父母之言”这样的愚孝成分。
但是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古人对养老问题的思考,他们的解决方案,说不定会对今天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。